close

今天(3/2)是都市社會學第一次校外教學,由一位不是出生、不是生長於米蘭,但超級熱愛米蘭的講者,帶領我們探索米蘭的市中心。

第一站,我們走進大教堂附近的小巷,來到一個小廣場。我從沒來過這裡,甚至連經過都沒有,因為這裡感覺就像店家後方的防火巷,並不熱鬧,廣場其中一側的建築甚至被鷹架包圍,正在整修。


Piazza dei Mercanti 商人廣場

大雪紛飛,講者開玩笑地說「這就是中世紀冬天的樣子,現在我們來到中世紀米蘭的心臟。」上堂課,講者給我們看了從古至今的米蘭地圖,並特別指出米蘭是個同心圓狀的城市。同心圓狀城市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圓心,在中世紀到米蘭成為義大利王國一部分前,地圖上的圓心就是這個廣場──Piazza dei Mercanti,中文翻作「商人廣場」。

當時,這裡是米蘭最熱鬧的地方,而商業繁榮正是造就米蘭一直在世界舞台保有一席之地的原因。然而,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讓這個廣場黯淡失色,甚至米蘭當地人都可能不知道它曾經的光輝?今天的導覽將會告訴我答案。

 

進到廣場的左手邊即為Loggia degli Osii(奧西涼廊),建於1321年,當時作為司法和公證之用,小露臺是法官宣布判決和法令的地方,現在則變成銀行(Banca Popolare di Lodi)。


Loggia degli Osii 奧西涼廊

露臺的牆面裝飾著抓著獵物的鷹。老鷹兩旁則是Visconti (維斯孔蒂家族,1277-1447統治米蘭)的家徽──一隻龍嘴裡有一個人。


露臺與牆面裝飾

牆上其他的徽章則是米蘭的象徵(白底紅十字),以及米蘭最古老的六個城門象徵。

     

() Visconti家徽   ()米蘭與六城門的象徵

接著,我們移動到隔壁的Palazzo delle Scuole Palatine (帕拉丁學校宮),這裡是米蘭中世紀時最有名的學校。但目前的建築是並不是中世紀時的樣貌,舊建築在1644年已被大火燒毀。(此資料來自維基)


Palazzo delle Scuole Palatine 帕拉丁學校宮

這座建築的牆上有大大小小的雕刻、雕像。其中最大的兩座分別是「Sant'Agostino(聖奧古斯丁,A.D.354 - A.D.430 )」與「Decimo Magno Ausonio(奧索尼烏斯,A.D.310 A.D.395)」。

我對於前者的名字有些熟悉,因為學校後一個地鐵站,同時也是最靠近運河區的地鐵站,就是以他命名。儘管如此,我在今天之前其實也不清楚他是誰。Sant'Agostino並不是一出生就是教徒,直到30歲跟隨米蘭主教Sant'Ambrogio(聖安波羅修,A.D.337 A.D.397)學習天主教信仰與神學,之後才受洗為教徒,後來到北非修道、傳教。


Sant'Agostino 聖奧古斯丁

Decimo Magno Ausonio是義大利詩人,他寫了一首稱讚米蘭之美的詩,雕像旁的牆上還刻了這首詩。


Decimo Magno Ausonio 奧索尼烏斯

向右轉,面向的是Casa dei Panigarola(帕尼伽羅拉府),又名Palazzo dei Notai(公證人宮)。顧名思義,這座建築是當時公證人的家。有趣的是,牆面上刻了一段文字,警告大眾以法律解決衝突的危險,勸大家不要太常上法院。


Casa dei Panigarola 帕尼伽羅拉府


有趣的告示

這座被鷹架包圍,正在整修的建築是Palazzo della Ragione(理性宮)。在中世紀時,是米蘭的行政總部(broletto)。回家後,找了它的照片,發現原來它的一樓是拱廊,四面都是開放式的設計,我不確定當時的攤販是否主要擺設在此迴廊。不過這樣的設計讓我想到寒假旅程走過的許多老城區,最熱鬧的廣場中心總是有座建築。我覺得米蘭和克拉克夫尤其相似,因為克拉克夫的廣場中央是紡織會館,該建築是重要的貿易場所。不過,不知道是否是最初設計即為如此,抑或是後來才縮減,我覺得米蘭的市集廣場和其他城市相比小得許多。


正在整修的Palazzo della Ragione 理性宮


(右方建築)Palazzo della Ragione 理性宮 (取自網路)


過去市集廣場的樣貌 (取自網路)

繞過鷹架,我們來到市集廣場的另一邊,面對的是Palazzo dei Giureconsulti(朱利康素蒂宮)。

此建築最初是「高貴的博士學院」(Collegio dei Nobili Dottori,培養政治家和律師的學校)的所在地。18世紀以後,這座建築先後改為證券交易所、電報公司、銀行,自1911年改為商會,目前仍是商會的財產。(此資料來自維基)


Palazzo dei Giureconsulti 朱利康素蒂宮

這棟建築值得注意的還有塔樓下的大雕像。這個雕像曾經隨著米蘭政治勢力的轉換,換了三次頭。最初的雕像是正義女神。16世紀初米蘭成為西班牙的領土,雕像也被改為西班牙國王Felipe II (菲力浦二世,A.D.1527-A.D.1598)的模樣。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,西班牙人勢力退去,Hapsburg(哈布斯堡家族)成為米蘭的統治者,但因為當時複雜的姻親關係,Felipe II算是Hapsburg的一員,所以他的雕像直至1796年都矗立於此。1796年,雕像的頭被換成Brutus(馬爾庫斯·尤利烏斯·布魯圖斯, B.C. 85-B.C.42)他最有名的事蹟即是刺殺Caesar(蓋烏斯·尤利烏斯·凱撒,B.C.100-B.C.44),結束凱薩對羅馬近似皇帝的統治時期。那時米蘭是法國的勢力範圍,當時正是法國大革命,法國人民受夠皇室,因此決定放置Brutus的雕像,有種宣揚共和精神的意味。1833年,此時米蘭被奧地利帝國所統治,身為有皇帝的國家當然無法接受Brutus雕像的存在。因此,他們決定將雕像換成米蘭主保聖人Sant’Ambrogio。


Sant’Ambrogio 聖安波羅修

講者補充說道,許多知道雕像背後故事的人,會開玩笑地說這是個有胸部的Sant’Ambrogio (因為這座雕像最早是正義女神) 。雖然是個玩笑,但也可以看出各方勢力皆想用些方法,宣告世人誰現在是這裡的老大,將雕像的頭換掉是其中一種方法,另一種在這個前廣場也可窺知。

會說這裡是「前」廣場,是因為現在已不見廣場的痕跡,面向大教堂的兩排建築已在義大利王國時期被拆除,封閉的廣場成了開放的道路。對現在的米蘭人以及遊客,這就是條普通的路,沒有人記得、沒有人知道這個廣場曾經的輝煌。


Via dei Mercanti 市集路;左邊即為超級熱愛米蘭的講者

講者對於這件事感到非常遺憾,甚至有點沮喪與生氣。一開始我有點無法理解,時代變遷,事物總是會改變的。但是我想到台灣的情況,多少古蹟被拆除、被燒毀,它們與背後的故事也就跟著消失在人們心中。更有許多建築,即使實體依然存在,人們也忘了它們蘊含的歷史。

政治力、都市發展、文化保存要找到平衡真的是很困難的事,但其實有一部分的文化就是由政治引導成,都市發展要跳脫政治就更困難了。只能期待在位者在進行都市發展與文化保存或創新時,是以大眾的需求出發,而非只想用蓋些什麼、拆些什麼來搏版面。

我想我好像能理解講者的想法了,這個廣場代表的是以前百姓的生活,而現在幾乎什麼都感受不到了,只剩下曾經掌權者們爭版面的痕跡。


過去市集廣場的模型(取自網路)

接著我們往大教堂走。說到政治力,米蘭大教堂前的雕像絕對又是一個例證。這個雕像是Vittorio Emanuele II(艾曼紐二世,A.D.1820-A.D.1878)的騎馬像。他是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,大教堂旁的迴廊也是以他命名。

迴廊中央地板的馬賽克裝飾也都有原由,中心最大的紅底白十字的圖樣是義大利王國的象徵,另外四個分別是當時義大利最重要的四個城市,米蘭(白底紅十字)、羅馬(一隻母狼與兩個小孩)、佛羅倫斯(紅百合)、杜林(公牛)。


義大利的象徵


米蘭的象徵


羅馬的象徵


佛羅倫斯的象徵


杜林的象徵

連接中央拱頂的四幅壁畫則代表了四大洲,歐洲、亞洲、非洲、美洲。仔細觀察壁畫,發現這些畫多少說明了當時歐洲人高傲的態度呢。


歐洲


亞洲


非洲


美洲

從開始交換生活到現在,我已經過這個迴廊無數遍,今天才終於了解這些不只是裝飾,每個圖樣其實都有意涵。

 

穿越迴廊,我們來到Teatro alla Scala(斯卡拉大劇院)。劇院正對面是Leonardo da Vinci(李奧納多·達文西,A.D.1452-A.D.1519)的雕像。講者說他不是很喜歡這個雕像,因為雕刻家選了Leonardo老年的樣子,而非他青年意氣風發的樣子,有些可惜。


Leonardo da Vinci 李奧納多·達文西

Leonardo雕像下是他的四位學生。


Marco d'Oggiono(A.D.1470 – A.D.1549,畫家)


Cesare da Sesto(A.D.1477–A.D.1523,畫家)


Andrea Salai(A.D.1480A.D.1524,畫家)


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(A.D.1466-A.D.1516)

而米蘭會有Leonardo的雕像是因為他來到米蘭後才變有名,這也是講者很喜歡米蘭的一個原因:很多人都不是米蘭人,但來到米蘭後,就成名了。因此不只義大利人,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懷抱著「米蘭夢」來這裡找機會,大展身手。

回到大教堂廣場,來到Palazzo dell'Arengario(阿仁伽里奧宮,現在作為博物館之用(Museo del Novecento))。這個建築是法西斯主義代表,同時再次例證當新勢力進入,大家都會在最熱鬧的地方置入自己的象徵。


Palazzo dell'Arengario 阿仁伽里奧宮

教授還分享了另一個有趣例證,大教堂廣場前有一排棕櫚樹,是星巴克贊助的。題外話一下,義大利目前沒有星巴克,但即將在米蘭開設第一間義大利分店,或許因為如此,星巴克才出資美化環境(?)。(關於星巴克和義大利的糾葛,可以看這篇報導:義大利第一家星巴克 2018 年將開幕,義大利人會買單嗎?)


廣場上的棕櫚樹

走在迴廊時,教授還補充一個小知識,迴廊裡有個地下室,樓梯的招牌寫著Albergo(義大利文飯店的意思)。從前米蘭因為商業繁榮,有許多地方的地下室都是飯店,供來往的商人居住。我覺得有點像現在的背包客棧,讓旅人梳洗休息。


迴廊裡的地下室飯店

「米蘭人活在當下,看著未來,不顧過去。」是這趟導覽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。因為我覺得台灣也是如此,這次出來交換對於文化這件事真的感受良多,好希望台灣人的心中能懷有過去、專注於當下、為了未來努力。

 

今天雖然雪下超大,但第一次都市社會學的戶外教學超級有趣,很喜歡!!!也非常期待接下來的課程~


同學們的背影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課程 心情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ichun 的頭像
    yichun

    Yichun分享

    yich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